壬寅年秋月,我们踏上了前往贵州的列车。
我对贵州是不熟的。懵懂的贵州印象应该是源自于儿时看的一部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长大后才知道这个乌龙山并非在贵州,但是山高水长根深林密的地势基本相通,也就把这种剽悍与神秘的认知转嫁到贵州身上了。
列车穿越无数隧道,疾驰热烈。如一条粗犷活跃的大动脉载着我们奔向贵州的心脏,远处群山绵延起伏,灵巧而不失厚重,山色翠颜欲滴,仿佛一位端庄秀丽又质朴腼腆的女子,深藏在大山深处,羞答答如璞玉一般,观之安然灵秀,雕之润泽通透。
贵州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四大族群组成。独特的地域锻造了她们特有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部落,婚配等生存文化,多姿多彩的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化发展特色,也让初来贵州的旅者倍感新鲜和神秘。
贵州地势陡峭,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山地宜种植农作物,多为人工劳作,幸亏上天有所眷顾,气候四季温和,农作物一年最多可达四季收,但量多味则寡淡,农作物的质量口感远比不上中原地区。我们一行七八天,食之有九皆是米,团餐固然简陋,竟未闻米之糯香醇味,由此可见时久出珍品的道理。贵州的大山中深藏珍贵的汞矿,锡矿。除此之外,还有三千多种名贵药材,而聪明智慧的苗家人正用这种漫山而生的树叶草根发展了独特的苗药文化,依山为本,医治古今。
荔波小七孔桥是贵州送给我们最美丽的见面礼物,也让我们充分感受了贵州天无三日晴的别样气候。小七孔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因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而得名。景交车载我们越过层层绿色屏障,停至平缓的河道边,我们溯水而上。导游却一再嘱咐要带上伞,一则遮阳,再则遮雨。抬头看看挂在半空金光灿灿的太阳,心中不免对他有几丝小题大做的嗔怪。然而事实告诉我是自己肤浅了。金灿灿挂在天空的太阳说被人牵走就牵走了,乌云即刻蒙上头顶,叮叮咚咚的大雨就会随之而来,为这人气鼎沸的山谷撒上一抹清凉,还未等到动作缓慢的人挽起裤脚,乌云又如被撤走的幕幛,再顺手挂一枚太阳在天上。都说水是有灵性的。是的,这里的水更是以千娇百媚的姿态来展现她的曼妙与灵性。她时而静若处子,为你捧上一泓晶莹剔透的蓝绿翡翠;时而缓缓潺潺,与你在平步徜徉中岁月静好;时而飞瀑直下,在声音与力量中让你感受落水击石的跌宕起伏。一路水汪汪的绿,空气也是潮湿丰润的,直插云霄的筒竹刚正不阿,给柔秀的山谷平添几分刚毅与魄力。美颜滤镜似有多余,因为无论哪个角度,都是一副意境深远唯美至极的风景画。
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的名片。其雄壮和震撼毋庸赘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早在《徐霞客游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和高度的赞美,正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86版西游记早已将他摄入剧中并家喻户晓。不过再华美的描述都抵不过置身其境的感受。落水成雾的巨大落差会让身处他脚下的济济生灵渺如微尘,欣赏他,也是对大自然巧夺天工大手笔的膜拜。若遇老天好心情,还可以看见彩虹。我们的运气自是极好的,妥妥的双层彩虹。欢呼雀跃到不能自已,或许是它早已被其中一位双腿酸软到难以抬脚的美女感动了吧。
进入千户苗寨已近黄昏,硕大牌匾下早已人头攒动乌压成队,都是临黑进寨体验苗寨夜生活及吊脚楼的别样风情。导游提前告知,进寨后无论在哪里有看到大鼓小鼓之类的物件都不可以随意敲打,因为那里面可能供奉的是苗家人故去祖先的魂魄。阿弥陀佛!我们自然不敢冒犯,只是尚未涉足,无故又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敬畏。
苗寨的街道灯火通明,竹木建造的房舍布局诸如我们身边的人为打造的大唐小镇,门对门,尾对尾,大都主营银质器物及饰品,也有特色小吃,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派商业气息。随处可见的苗家阿妹,着苗装,带头饰,胸前的银项圈闪闪发光,走起路来铿锵作响。不禁又想起了车上导游总结的第三句话:人无三分银。哪里啊?身无三分银两的分明是风中凌乱的我们呦!
万家灯火的苗寨一夜无眠。吊脚楼上的清晨来得格外早。相机中的苗寨安静祥和。都说苗寨的清晨和夜晚一样美丽,的确如此。我特意换上我的红裙子,我要在这花香鸟鸣的清晨燃起心中无尽的爱恋,把这元气满满身影留在这无限眷恋的青山绿水间。
(驻教育局纪检监察组 赵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