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之二
查改治贯通严防家族式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要求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让大搞家族式腐败、为本人及家人攫取巨额利益的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家风不正是滋生家族式腐败的重要原因。防治家族式腐败,要从党员干部的家风入手,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严管严治,树立良好家教家风,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紧盯“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培育良好家风,首在正己修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是单位“主心骨”,又是家庭“顶梁柱”,其家教家风不仅代表个人形象,关系家庭幸福,更体现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以身作则,发挥好“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然而,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权力观异化、亲情观扭曲,既没有管好自己,也没有管好家人,把公权力当成为家庭谋利的工具。
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晓明纵容甚至帮助亲属进行违纪违法活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委原书记郑小燕与丈夫、弟弟、妹妹、女婿等8名亲属共同涉案……从查处案例看,这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企图带领家人一荣俱荣,结果一损俱损,不仅酿成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同堂受审、同陷囹圄的亲情悲剧,还对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社会公平产生严重危害,管好“关键少数”、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治理家族式腐败,关键在于抓住‘关键少数’。”四川省彭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车杨认为,个别领导干部对亲属要求不严、纵容包庇,甚至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搞腐败,进而带坏一个单位的风气,而良好家教家风如同隐形防火墙,不仅能从家庭内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还能示范带动单位风气向上向善。
“我们梳理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发现,领导干部纪法意识淡漠、家教家风不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山东省淄博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周宏伍举例说,有的把家风当成个人小事、家庭私事,不愿接受监督;有的片面认为家人、亲属之间互相帮忙是人之常情,不惜动用公权力帮亲属、子女站台;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对配偶、子女失管失教、溺爱放纵。
在周宏伍看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紧盯“关键少数”,有针对性地强化纪法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廓清错误认识、明晰纪法要求、坚守底线红线,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除了自身纪法意识薄弱、对身边人失察失管,一些领导干部利欲熏心、贪念膨胀、价值观扭曲,更直接导致家族式腐败发生。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虎注意到,在一些家族式腐败案例中,领导干部对身边人的贪腐行为并非没有察觉,而是选择袖手旁观,有的还直接出马,按照亲属子女的请托向下属或相关方面打招呼。更有甚者,主动“搭台”,授意亲属子女“唱戏”,自己则隐居幕后。
“为此,必须坚持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切断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的链条。”王虎表示。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车杨建议,在坚持办案引领的同时,结合“关键少数”的岗位特点、权力范围,梳理廉洁风险点,强化对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教育引导,推动共筑廉洁“同心圆”。比如,针对新提拔领导干部,通过廉洁家访深入了解个人交际、家教家风等情况,通过谈心谈话及时发现和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净化朋友圈、社交圈,提醒家属当好“贤内助”“廉内助”。
保持严的氛围,树立正的风气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针对党员干部家风不正等问题,必须动真碰硬、坚决查处,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在贵州省毕节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卫昌楼看来,保持严的氛围,首先要落实好“两个责任”。党委(党组)要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为日常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抓早抓小。纪委监委要紧盯“一把手”、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等重点对象,了解其“八小时外”、配偶和子女经商办企业等情况,强化日常监督。
“家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等各有关主体都要发挥作用,构建协作配合机制,一体谋划实施。”卫昌楼表示。
湖北省襄阳市纪委监委持续开展党员干部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整治工作,通过起底巡察反馈问题、审计发现问题、群众信访举报和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整治,推动廉洁用权;甘肃省庆阳市纪委监委定期开展廉洁家访,通过与家属面对面交流,了解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情况,对发现的思想认识、教育管理等方面问题及时提醒纠治……实践中,纪检监察机关注重强化日常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把严的要求贯穿始终。
家族式腐败建立在亲密关系基础之上,相关违纪违法手段较隐蔽,不易被发现。由于有着血缘或姻亲的纽带连接,利益共同体往往互相掩护、订立攻守同盟,进一步给案件查办带来挑战。
“破解家族式腐败的隐蔽性和复杂性问题需要多维度精准发力。”黑龙江省汤原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高力明建议,建立针对家族式腐败中血缘、姻亲纽带的关联彻查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手段,排查重点关系人存款、投资、消费等情况,碰撞分析项目承揽、名义股东等隐蔽利益往来问题。同时,通过固定物证、书证、电子数据等形成完整闭环证据链条,打破涉案人员的串供、包庇,提升案件查办质效。
用好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是营造严的氛围的重要抓手。重庆市长寿区纪委监委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选取家族式腐败的典型案例“解剖麻雀”,帮助党员干部及其家属认清“人情往来”中的利益输送、“亲情关照”下的权力异化,进一步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纪律要求。
“治理家族式腐败,既要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也要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襄阳市监委委员张钻建议,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浸润熏陶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扎牢制度笼子,增强执行刚性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近年来,湖南省先后制定《关于禁止利用领导干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提篮子”谋取私利的规定》《关于坚决抵制和严肃查处利用领导干部名义“打牌子”办事的规定》等制度,从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列出负面清单,建立健全登记、报告、线索移送、责任追究等处置流程,明确相关单位人员责任义务,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人的监督约束。
“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持续深化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亲友牟利问题,对不收敛、不收手的坚决查处,推动系统施治、长效常治,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湖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依仗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力,亲属以经商办企业为掩饰谋取私利,是家族式腐败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现象,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情况的及时预警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治理家族式腐败,要从制度层面切断利益输送链条,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重庆市永川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张恩荣介绍,针对该区集嫒医院原党总支书记黄玲严重违纪违法案暴露出的利用亲情纽带掩盖腐败行为、规避监管等特点,区纪委监委总结发案规律,构建起“三清单一机制”监督体系。
“三清单”即家属从业情况台账清单、领导干部家风负面行为清单、家风问题整改清单,“一机制”即单位、社区、家庭联动监督机制。以家属从业情况台账清单为例,永川区纪委监委要求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如实申报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情况,并利用重庆市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对涉及经商办企业、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高风险领域实行重点核查。
“实践中,我们发现两方面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部分干部存在‘家事隐私’观念,抵触申报,需通过思想教育破除认识误区;二是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我们正与相关部门探索联合建立数据比对平台,运用大数据筛查异常信息。”张恩荣告诉记者。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长寿区监委委员李腾飞建议,紧盯关键人、关键处、关键事,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力,以“铁规矩”“硬约束”规范权力运行,铲除家族式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