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乾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廉政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廉政文苑 -> 正文

记忆中的鸡和蛋


作者: 发布于:2019/05/16  来源:咸阳廉政网    点击量:

小时候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着或多或少的一群鸡,数量从几只到十几只不等。


在一群鸡中,偶尔有一只公鸡,那是因为要靠它打鸣来提醒时间,其余的则都是母鸡。


养鸡的好处是它可以自己到房前屋后和庄稼地里觅食,几乎省去了饲料。而鸡蛋则是可以换来钱的商品,是当时家庭经济来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时候的农村,人们作为商品用来换钱的东西少得可怜,除了地里出产的粮食、蔬菜,就是鸡、羊、猪等家禽家畜了。猪是养了八九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会卖掉的,鸡和羊如果不是因为过于衰老,产蛋量和产奶量下降,人们是不会轻易舍得卖掉它们的。


春天里的羊在产下小羊羔后,羊奶能卖到十一月,母鸡产蛋后也会给家庭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可别小看那时候的鸡蛋、羊奶换来的为数不多的钱,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时间长了那一笔笔小收入对于农村人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那每天卖一次羊奶和收几个鸡蛋换来的钱,足以支付普通家庭的零用,甚至还有剩余。


我家里也养着十几只母鸡,母亲把它们当宝贝一样。每当夜幕降临,它们都会在头鸡(一般是公鸡)的带领下,从庄稼地里钻出来回到家,在外面游荡了一整天,已经都吃饱了,母亲还是担心它们饿着了影响第二天产蛋,早已准备好了用菜刀剁碎的青草,再拌上少量麦麸,让它们再饱餐一顿,然后才上到用木棍搭起的架上睡觉。


母亲曾经给我讲过,鸡食量很大,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啄食所有能吃到胃里的东西,所以“鸡”应该叫“饥”,这样更为贴切。以我小时候对鸡的了解,母亲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也确实是那道理。人们在为“鸡”这种动物在起名字的时候,一定是根据它大得惊人的食量这一特点来考虑的。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错误的理解,鸡不停地吃东西的秘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解开了,鸡吃下去的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食物,是帮助在胃里研磨食物的小沙粒、小石子。


家里虽然养着十几只鸡,鸡蛋却不是每天就收那么多的。有些鸡正值青壮年,是产蛋高峰期,天天产蛋,有些鸡已经过了壮年,是隔天才产一个鸡蛋。


母亲从鸡窝里把鸡蛋拿出来收好,过上十天半个月,听到街上有收鸡蛋的吆喝声,就会把一个青黑色的瓦罐取出来抱到门口,小心翼翼的把一个个鸡蛋从里面取出来,唯恐一不小心把鸡蛋掉到地上摔碎了。母亲在做这件事时,一次只取一两个出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拿着的不是鸡蛋,而是一件易碎的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似的。


尽管母亲很小心,还是难免有鸡蛋裂缝或被鸡踩破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会给熟油的铁勺里倒上油,切上一些葱花,把鸡蛋在铁勺里炒了让我们吃。那喷香的炒鸡蛋黄绿相间,散发出浓郁的葱花味和油香味儿,只是看着都让我直流口水,每次吃完了都意犹未尽,用馒头把油勺擦的干干净净。


小时候,一年到头,只有清明节的时候母亲才给我们兄妹三人一人煮上两个鸡蛋,农村人对风俗习惯普遍还是讲究的。过年时家里来了亲戚,母亲也会炒上一盘鸡蛋,其它时候是吃不到的。我们倒也很懂事,从来也没有让母亲为难。因为我们清楚,鸡蛋可以换钱,而钱又能买回很多家里需要的东西。


每次打听到镇上来收鸡蛋的比在村里收鸡蛋的每斤贵三五分钱,父亲就会骑着自行车,用两只草笼带上鸡蛋去四五里路以外的镇上卖。笼里都铺着厚厚的麦草,两只笼里也就装着几十个鸡蛋。本来用一个笼装着就可以了,为了防止压破,用两只笼装更保险一些。一斤鸡蛋如果在镇上多卖五分钱,那八九斤就多出来近五毛钱,当时的火柴是两分钱一盒,五毛钱买的火柴足够家里用好几个月。简朴的生活让人们学会了精打细算的过日子,那又何尝不是一种质朴的美德呢?当时的农村,人人都具有这样的美德。


如今,每次吃鸡蛋时,母亲小心翼翼地从瓦罐里取出鸡蛋专注的神情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而规模化养殖、饲料喂养的鸡蛋吃到嘴里味同嚼蜡,再也没有那扑鼻的浓郁芳香。


现在,每当想起小时候鸡蛋对一个家庭的生活改善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就不忍心多吃鸡蛋。对我而言,与其说吃鸡蛋是为了营养,我倒更愿意说是为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


(三原县西阳镇东寨小学 朱靖华)